隨州論壇
標題: 戶外繩結技術大全 [打印本頁]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49
標題: 戶外繩結技術大全
在攀登過程中,繩子要與其他保護裝備、固定點以及繩子自身發(fā)生許多連接,以滿足各種事跡需要,這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繩結。一根繩子是沒有生命的,但一旦賦予它繩結,繩子就變得無所不能了。打繩結本省很容易,關鍵是要打正確,并明白它的用法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能根據[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戶外的實際情況打出合理地繩結,這需要在時間中不斷地練習。
首先講下繩結強度的變化關系。打完結后繩子會扭曲,內心和表皮纖維受力不均,會削弱繩子原有的強度。如果一條繩子在不打結的情況下強度是100%,那么在打成繩結使用時,其相對強度會發(fā)生變化,如下圖:

戶外繩結一般分為三種:一,連接固定點的繩結;二,連接繩子間的繩結;三,下降用的繩結。
一、連接固定點的繩結
(1)“8”字結
我們通常用“8”字結來連接攀登者,而且這個繩結直接與安全帶連接起來才是最安全的,所以這個繩結也是目前[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攀巖正式比賽中唯一允許連接攀登者的繩結。由于形似“8”字被稱為“8”字結。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0
這個繩結一旦打錯,后果是致命的,所以要求攀登者在離開地面之前一定要反復檢查,確保萬無一失。
”8“字結的打法打法分為將繩子對折后雙股直接打的”8“字結和利用單繩經過編織方式打的”8“字結(如下圖1,2)。其中第二種是在固定物不能直接套入”8“字結時采用的方法,打法就是先打個單”8‘字結,然后用多余繩頭繞過固定物反穿回去即可。
①雙8字結
可以直接套入的固定點連接,主要用于連接攀登者安全帶,也可用于結組攀登的中段結組繩結。
圖1雙“8‘字結
②反穿8字結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2
先用單繩打一個單8字結,將多余繩頭繞過固定點后,直接用繩頭反穿,最后打個防脫即可。
用于無法直接套入的固定點連接,以及有時多人結組者兩端繩頭的結組結。

圖2,反穿8字結
③對穿“8”字結
還有一種用法,就是連接兩根直徑相同的繩子,叫對穿“8”結(如下圖3),即先單繩打好一個“8’字結然后,用另一根繩子對穿回來。對穿完成后,一定要在兩端繩頭打半結防脫。

④單向穿8字結
這個結只可在雙繩下降時把兩根繩子末端結起來,防止繩子從下降器中溜走產生意外。萬不可以用來連接兩根繩,受力下很易松開,又稱歐洲死亡結。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2
在攀登過程中,“8”字結使用的最頻繁,攀登者一定要注意一下事項:
(1)受力繩圈要盡量與安全帶連緊。
(2)繩結連接的部位是安全帶的攀登換,并非保護環(huán)或其他部位。
(3)打好結后,一定要將各部位調整順滑,以保證均衡受力并易于檢查。
(4)打好結后一定要將繩結收緊,松垮的外形是不安全的。
(5)繩尾做好末端處理(打好防脫)后,還要留出繩子直徑8倍的長度,一般5-8厘米。
(6)攀登前一定要再次檢查并確認無誤。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2
(7)8字結的繩圈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10厘米長。
最后,總結下“8”字結的優(yōu)缺點:容易打,強度高,易檢查;受力后不易解開。
由于內容眾多且繁雜,我需要持續(xù)整理更新,還望大家諒解、關注。
作者:小驢TV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6720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出處。
(2)布林結
也稱“稱人結”,也因為其使用最多,被稱為戶外活動為繩結之王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3
在攀登時經常需要設置保護點,我們常見的天然保護點有樹、石頭活動者橫桿等。如果再使用“8”字結就顯得很費事,這是就可以使用布林結來代替??傊?,布林結廣泛用于戶外,主要是連接固定點以及安全帶連接(結組時)。
布林結的打法方便快捷,大強度受力后依然容易解開,但在一松一緊受力不穩(wěn)定時容易松動以致完全脫開,所以在使用時要反復檢查,并且一定要防脫。
以下是布林結的幾種打法,其實有句口訣:小兔子,鉆出洞外,繞樹一圈,再回洞中。
(1)常規(guī)雙手打法
①打法一
②打法二
還有雙布林結,即兩股繩打結,比單布林結穩(wěn)固性更好。
(2)單手綁法
此方法更加適合于單手操作,比較方便,但是戴著手套的情況下不方便。
(3)連接它物綁法
此種方法是最方便快捷也最可靠的,只需繞過固定物,拉繩頭,再穿洞即可。
(4)約塞米蒂布林結(優(yōu)勝美地布林結)
為了使布林結更牢靠,因此發(fā)明了約塞米蒂結,簡單的反穿很好的起到防脫的作用,也無需再打繩尾防脫。
(5)杰克版布林結
糟糕的表現,使單布林結(Single Bowline)在攀巖界名聲很臭。盡管它兄弟——雙布林結(Double Bowline),名聲相對要好得多,然而事實上,許多巖友卻對雙布林結有種莫名的恐懼。就拿我來說吧,之前有好幾年,就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去碰它。
直到杰克·米萊斯基(Jack Mileski),對此進行了小小的改進。杰克改進的額外一步,就是把尾繩折疊回洞口,并緊貼樹干(注1),如此一來就能牢牢卡住雙布林結。如果用尾繩再打一個雙葡萄藤結(Double Grapevine即雙漁人結)作副保,那你就一百個放心吧。即使一個胖墩來下沖墜,要解開它也是小菜一碟。
(6)布林結繩盤
在沒有安全帶的情況下,可以用[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登山繩盤繩打布林結做簡易安全帶。
另一個與航海有關的古老繩結,我想應該要算布林結繩盤了,這是一個用來實施龍骨拖刑的特殊繩結(keel-haul knot)(注1)。巖友們將發(fā)現它,同樣令人毛骨悚然。雖然布林結繩盤,可以充當應急用的安全帶,不過吊掛時間過長,就很可能會被勒死。盡管如此,為防萬一,掌握布林結繩盤還是有必要的。按照標準,布林結繩盤得在腰上纏繞四圈,假如繩子不夠長,繞兩到三圈也可以。同其它需要收尾的繩結一樣,布林結繩盤,最后要將腰間纏好的繩圈,打上雙漁人結(Double Fisherman's )收尾。如果不得已,要懸吊在繩子上很久,記得把纏繞在腰上的繩圈,放松一圈并將它繞到屁股下面,這樣你就可以坐在上面,而腰上的負荷也能卸載掉一部分。繩結打好之后,記得仔細檢查,否則腰上的繩圈沒收緊的話,布林結繩盤就會變成一個滑套,活活勒死你!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3
(7)正確版、錯誤版對比

(三)雙套結雙套結,又名“豬蹄扣”,兩邊越用力越掙扎越緊。
在攀登中,雙套結能夠提高保護和操作效率。
1.用途
(1)扣進鐵索做臨時保護點。
(2)在多段攀登或設置、拆除保護系統(tǒng)時,用于自我保護。
(3)捆綁物體和制作升座與碼頭上的固定點連接。
2.優(yōu)缺點
優(yōu)點:
(1)打結速度快,操作便捷;
(2)可以再繩子上任意地方打結,不需要在繩頭上的位置打,受力后繩子的兩端均可承重
(3)繩結的位置調節(jié)便利
缺點:
(1)在不受力的情況下容易松開,尤其是質地較硬的繩子,或繩子結冰、受凍后。
(2)雙套結不受力容易松動,容易導致鎖門打開。
(3)只有一端受力時,易出現危險。
3.打法
(1)可直接套入固定物
做兩個繩圈,將之重疊后套進物體上便完成雙套結。要將繩環(huán)套住物體時,這個方法是極快速又方便,而且可以從繩索的中部份開始打結。

(2)不可套入固定物
如圖,將繩索先繞過固定物一圈,再將繩頭壓過另一端繩子繞一群,最后穿過,拉緊即可。

(3)單手打雙套
我們在先鋒攀的時候,往往只能空出一只手來去操作,所以我們平時需要特別熟悉雙套結的單手打法,無論正反面
①人在鎖扣前面時

②人在鎖扣后面


雙套結最普遍用于先鋒攀固定自己方便取建保護站,另外是架路繩,還有做簡易擔架等。用的好,特別方便,但是一定要注意要兩端受力,打好之后需要調節(jié)好繩子,當然一定要熟悉的那首打繩結的方法。
蝴蝶結
蝴蝶結在登山和戶外活動中甚至生活中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來源
蝴蝶結的發(fā)明和戰(zhàn)爭有很大關系。打仗時,炮兵遇到了沼澤地帶,利用繩子上的蝴蝶結將士兵結組,從而方便拖拉加農炮。到了和平年代,蝴蝶結同樣有很大的作用,它在我們登山結組時可以連接繩子中間的登山者,這可是冰川行進中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
(二)用途
它的主要用途如下:
(1)在登山(冰川多人結組行進)中連接中間的攀登者。
(2)高空作業(yè)人員可將其作為腳踏環(huán)。
(3)在野外需要拉路繩做臨時保護時,蝴蝶結可以作為抓手。
(4)如出現繩子破損,也可以利用蝴蝶結把破損位置隔離開。
(三)打法
(1)中間穿過法
①法一
②法二
(2)手纏繞法

二、連接繩子之間的繩結
在攀登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繩子的連接,如接繩子、做繩套。接繩子的繩結可以分很多種,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繩結。
(一)平結
平結打法簡便,廣泛運用于[color=rgb(88, 88, 88) !important]戶外運動中。但平結只能用來捆扎物體,決不能用于攀登或其他承重的操作中。但如果在平結的繩尾再各打一個防脫結,那么著就是一個很好的平漁人結,可用于下降等操作,而且受力后比漁人結容易解開。
1.用途
(1)盤繩時做收尾結。
(2)與漁人結結合可作為牢固的接繩結。
2.打法
3.優(yōu)缺點
優(yōu)點:簡便、易打
缺點:容易松脫,不可單獨用于有任何承重的操作,如攀登、下降
4.注意事項
(1)打的方向要做正確,兩個繩尾下面是左邊壓右邊,上面是右邊壓左邊,反之一樣。
(2)此繩結只能用于臨時連接繩頭,決不能用于攀登,如果連接繩頭用于攀登等操作,請用其他繩結代替。
(3)正確地繩結會呈現兩個繩套相互連接形狀,每個繩套由繩頭與繩身平行組成,一旦打錯,很容易造成松脫或死結。
(4)繩子粗細,材質不一樣時不能用平結連接,繩子太滑或者太硬也不能,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松脫。
連接繩子的繩結
(二)漁人結
連接兩根直徑相近的繩子或者用同一根繩子的繩頭連接后做成繩圈,打好后,繩尾留出的長度是直徑的8~10倍。
1.用途
(1)連接一根繩子的繩頭,做成繩套使用。
(2)鏈接直徑相同的繩子后做雙繩下降。
(3)連接小繩套做抓結
(4)連接輔繩(直徑大于7mm),做保護站使用。
(5)可以作為防脫副保
輔繩套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3
2.優(yōu)缺點
優(yōu)點:強度大、結實、安全性高
缺點:受力后不易解開,尤其是濕的、細的和變軟的繩子,抓結在使用幾天后幾乎無法解開。
3.打法
(1)將繩尾的一端在另一端上回繞兩圈,再從繞好的兩個圈內傳出去(放脫結)。
(2)在另一端重復第一步。
(3)打好結后兩繩尾方向相對,并至少留出5mm.
4.注意事項
(1)打結的方向要正確。
(2)要用直徑相近的繩子,相差不能超過2mm.
(3)繩尾一定要留出足夠的長度(如做抓結,至少留出5cm;如果是主繩,至少留出10cm)
(4)如使用該繩結連接主繩做下降,一定要記清楚哪邊是繩結端,以便抽繩時不會弄錯。
5.延展
1.漁人結使用后很難解開,因此很多人在與人結中間先打個平結,這樣就解決問題了。
我們將每日為大家更新一個有趣實用的繩結。
二、連接繩子的繩結
(三)單結
單結是連接兩根繩子打結最快的繩結,并且也融易解開。如果打好后繩尾留的長度足夠長,那么就可以再連接繩子后做下降等操作。不過,許多攀登者還是不放心,認為沒有漁人結安全。此繩結僅用于相對靜態(tài)的操作(如下降),如有強大的沖擊則必須使用雙漁人結代替。還是建議大家不要使用,首先戶外運動變化多,即使下降也會有沖擊,另外不熟悉的話不好把控。
1.用途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3
(1)連接直徑相同、質地相同的兩根繩子用以下降。(慎用)
(2)在一根繩子中間打一個單結用以懸掛重物。
2.優(yōu)缺點
優(yōu)點:打法簡便,受力后容易解開
缺點:如果繩子直徑不同或者變硬后使用,此繩結容易松脫;打結后對繩子強度的影響比較大。
3.打法
(1)將兩根繩頭同時抓住一起擰一圈形成一個環(huán)。
(2)將兩個繩頭同事從這個環(huán)里面?zhèn)鞒鋈ダo。
(3)拉緊后繩頭至少留出20cm,然后拿起其中的一根再打一個單結作為末端處理。
(4)將雙股單結和單股單結都用力拉緊,用作末端處理的單股單結要盡可能開進受力的雙股單結。
4.注意事項
(1)使用前一定要將此繩結收緊,否則極易松脫。
(2)用單結連接鏈接繩子后,繩尾一定要留出足夠長(至少20cm).
(3)此繩結僅用于相對靜態(tài)的操作,不得用以連接輔繩繩頭來做保護站用繩。
(五)接繩結
1.用途
用于連接直徑不一樣的繩子
2.優(yōu)缺點
優(yōu)點:打法簡單易解,結實可靠,且可以變形(多繞一圈)使其更牢靠。
缺點:要留出一定的繩頭長度
3.打法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4
①(1)打法
將一條繩索(粗繩)的末端對折,然后把另一條繩索(細繩)從對折繩圈的下方穿過;
2.把穿過的繩頭繞過對折的繩索一圈;
3.打結;
4.握住兩端繩頭拉緊。
(2)打法②
利用指尖,使細繩可以迅速打成接線結的方法。
1.如圓將兩條繩索先行交叉;
2.手握著交叉部份,然后把一端繩索「細繩」繞個圈;
3. 繩索對折;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4
4.把另一端的繩索(粗繩)對折,并將繩頭穿過繩圈;
5.拉緊較細的繩;
6.用力拉緊結目后完成。
(3)滑接繩結
滑接繩結比接繩結更容易拆解?;永K結是使接繩結末端變成活結的打法。即使結目很緊,仍然可以輕松解開繩結。
方法:
→→→
(4)雙重接繩結
雙接繩結的耐力是接繩結的兩倍。打接繩結時繩索多繞一圈,可以加繩繩索的耐力與安全性,這就是雙重接繩結。如果繩索多繞兩圈,雙重接繩結便成了三重接繩結;不要忘了在末端預留纏繞的空間。
方法:
1.與接繩結同樣打法,但將繩頭在末端多繞一圈;
2.拉緊結目;
3.完成。

作者: 天時地利人和 時間: 2018-6-20 16:54
作者:地大北京胡進 來源:8264社區(qū)
歡迎光臨 隨州論壇 (http://www.dolce-bedford-hote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