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在民國年間向沈氏祠堂借了一二百元公款,當(dāng)時也沒有打欠條和借據(jù)。到了父親這一輩,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一直無力償還,但是始終記著這筆借款,父親生前有一次就給他說有這么回事,他便記在心里,想找個機會償還。他解釋,之所以還3萬元,是因為原先借了一二百元,過去這么久,物價什么都有所上漲,理應(yīng)還這么多。
祖父民國年間借款一二百元,大半個世紀(jì)后75歲老人代為還款3萬元。近日,浙江溫嶺上演了一段反映“誠實守信”準(zhǔn)則的感人一幕。
9月4日,居住在溫嶺太平街道小南門村的75歲老人沈文聲一大早便從溫嶺趕到路橋金清,將3萬元積蓄送到沈家祠堂臨時管理員沈亨元手中,為祖父還債。
6日,沈文聲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生于1945年,今年75歲了。祖父在民國年間向沈氏祠堂借了一二百元公款,當(dāng)時也沒有打欠條和借據(jù)。到了父親這一輩,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一直無力償還,但是始終記著這筆借款,父親生前有一次就給他說有這么回事,他便記在心里,想找個機會償還。他解釋,之所以還3萬元,是因為原先借了一二百元,過去這么久,物價什么都有所上漲,理應(yīng)還這么多。
沈亨元則告訴澎湃新聞,他們這一輩人也不知道有這回事情,沈文聲老爺子的祖父去世比較早。當(dāng)時收到這筆3萬元還款,大家都很感動,(這)反映的是一種誠實守信的做人準(zhǔn)則。他表示,沈家在歷史上參軍為國捐軀的人也有很多,一直傳承忠信精神,這一次老爺子替祖父還債正好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斑@筆錢將作為紀(jì)念堂日常修繕的其中一筆款項,讓后世子孫銘記這種精神?!?/font>
在還款同時,沈文聲還用毛筆在紅貼紙上寫下幾列字:“尊敬的列代祖宗:我名叫沈文聲,家住溫嶺太平街道小南門,祖父名叫沈福寧,廿九歲時病故。那時我未出生。民國年間,祖父曾向祠堂借去公款。由于我父親無力償還,至今債務(wù)未了。溫嶺民間風(fēng)俗,父債子還,子債孫還,我今特來貴祠堂供桌擺放人民幣三萬元,以表孫子代祖父還債之情。萬望列代祖宗及各位族太公族公族叔族兄族弟多多包容……”
沈文聲告訴澎湃新聞,他退休工資并不高,但晚年生活幸福,3萬元是一點一點攢起來的, “還了,也算了了心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