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TA的每日心情 | 郁悶 2019-8-27 11:36 |
---|
簽到天數(shù): 22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x
本帖最后由 福林綠洲 于 2018-1-30 14:04 編輯
不因規(guī)矩而尷尬
昨天,偶然在《今日頭條》上看到《隨州之家》欄目的一個《過年啦,在隨州,你知道什么叫規(guī)矩嗎?》的視頻,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家隨南的那些老規(guī)矩。
其實,用我們的土話說,我的老家就是一個“山高皇帝遠”的窮鄉(xiāng)僻壤,但這里卻保留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禮行”,也叫規(guī)矩,長輩們對那些“禮行”或老規(guī)矩卻記得滾瓜爛熟,落實得也是有板有眼,分毫不差。
自從記事的時候起,爺爺、奶奶和父母親就開始給我們這幫孩子們講“禮行”、立(介紹的意思)規(guī)矩。
記得有次父親從集市上回來,買了些糖果、花生之類的好吃的,眼饞的我們兄弟三個早已垂涎欲滴,正待我下手去搶時,父親那有力的大手在我手背上一點,順勢把我拉在一邊,要我當(dāng)面站好,對我說:“你是老大,要給弟弟們帶個好頭,學(xué)會尊老愛幼,遇到好吃的,首先要給爺爺奶奶們吃,這是規(guī)矩,懂不?”母親也在一邊插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你從小就得記住這些規(guī)矩!”
家里來了客人,小孩子嘴巴要“甜”(勤喊人的意思),該怎么稱呼就得怎么稱呼,遇到不知道怎么稱呼的長輩,就得稱“您兒”,還得主動搬椅子讓坐,拿煙倒水(茶),當(dāng)然,倒水(茶)也有講究,先貴客后兩邊,既不能反著手倒,也不能倒的滿滿的,讓客人端杯子時燙到了手,正所謂“茶七酒八”,還不能在放茶壺時,將壺嘴對著客人,不禮貌。
與客人交談中,千萬不可粗聲大氣、咋咋呼呼,搶著說,或者瞎說亂吹,好象“天上曉得一半,地上全知”,讓人覺得你還不夠成熟,有點逞能;聽人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不能斜著眼,也不能低著頭或四處張望,有一聲沒一聲地答話,那既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也說明你“有大沒小”地“無家教”。
當(dāng)然,出門走親戚時,走路不要搶,遇到長輩要主動讓到路邊,等長輩先走過后再走;到親戚家,要站有個站相,坐有個坐相,既不能翹著二郎腿,也不能叉著腿兒,還不能時不時地抖落腿兒;至于光著膀子、摟袖管兒、挽褲腿兒也是需要收斂的;穿衣服要干凈整潔,笑破不笑補,也是對別人的尊重,但千萬不要“歪戴帽子、斜穿衣”,讓人一看,就覺得你不是一個“好東西”;更不能在沒人的時候,擅自進別人的房間或隨便翻(拿)別人的東西,讓人罵你是個“有娘養(yǎng)無娘教”的“白叉子”(小偷的意思)。
至于吃飯坐席,更得有講究。在自己家里,爺爺總是把最尊貴的客人或親戚請到方桌的上方左手邊落坐后,自己才坐到右邊陪。父親則坐在對面或側(cè)面負(fù)責(zé)倒茶、斟酒。至于上、下席之分,爺爺怕我們在外面坐錯了“丟丑”、鬧成笑話,教我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認(rèn)桌子縫,背靠墻或神柜與桌子縫平行的那面即為上席,一般是主人家姑父陪舅舅的位,千萬不要隨便去坐。還有上菜,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上魚,必須放在東角,說是用來專門尊重僅次于坐上席的客人。也不管是哪家做紅白喜事,最后一碗,不是白菜就是筍子壓席。那時的奶奶和母親,幾乎很少上桌,客人喝酒,她們炒菜,客人下桌抽煙喝茶,她們忙著收碗吃飯。
那時,爺爺奶奶和父母親還經(jīng)常提醒我們注意,在吃飯的時候,主家不動筷子自己不能動筷子,吃飯時要閉嘴咀嚼,不許吧嗒嘴兒、稀里呼嚕出聲。喝湯時不能端起碗來大口大口地喝,要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輕輕喝。如果吃飯聲音過大,不僅會被人家笑話“沒出息”、“沒家教”,而且吧嗒嘴意味著將來沒有好日子過。夾菜也要夾離自己近點的,不能伸著胳膊去夠遠處的菜,這同樣會被視為“沒出息”,好象“牢里放出來的”,“八百輩子沒吃個東西”。夾菜的時候要一筷到位,不能在盤子里翻來翻去的“剜墻打洞”,這塊選了選那塊,也不能從底掀起,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至于吃飯時,將筷子插碗里兒,那是父母堅決不許的,說那是給亡人叫飯用的;還有用筷子敲碗或缽子,說成“吃飯敲缽,(長大)討米不錯”、“吃飯敲碗,討米不遠”,長大了,會成為乞丐的。
說實話,為記這些規(guī)矩,小時候,我沒少挨過打,但有時就是記不住。幸虧跟著爺爺奶奶和父母親一板一眼的言傳身教,以及長時間的耳濡目染,還是讓這些老規(guī)矩牢牢地扎進了我心里。以至于讓我步入社會后,沒有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一些規(guī)矩,而出現(xiàn)尷尬或被別人戳脊梁骨。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