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特約記者 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0-11-30 09:50 |
---|
簽到天數: 1528 天 [LV.Master]伴壇終老
|
你是否也有同樣的疑問:
· 為什么攝影作品要做后期處理?
· 做了處理之后的作品不就不真實了嗎?
· 為什么不靠拍攝時的一些技巧、構圖、采光之類的?
照片是不是真實的?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照片都是不真實的,與后期無關。
為何這么說?很簡單,“斷章取義”這個詞,解釋得很貼切。照片是有邊界的,而世界是沒有邊界的,相同的一個地方,你和他人構圖的不同,就能導致觀眾對照片的理解不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平常旅游拍照時,會盡量避開垃圾桶,不把垃圾桶攝入畫面之中,但無論你怎么躲,現實中垃圾桶是客觀存在的,旅游景點的垃圾桶甚至很可能是滿滿的垃圾特別難看的。
你的照片避開了垃圾桶,觀眾看起來很美很美,但實際上有可能已經滿得塞不下的垃圾桶就在畫面之外的不遠處,只不過你通過角度隱瞞了這一丑陋的事實而已,所以,你能說沒后期過的照片就是真實的嗎?明顯不能。
不經過后期的照片是真實的嗎?
拋開對照片內容真實性的探索,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光影和色彩上,大多數人糾結后期真實與否的關注點也是在于照片的光影和色彩,認為后期過的色彩不真實。
那么,不經過后期處理的照片就一定真實嗎?很顯然答案還是否定的,直出不經后期的照片絕大多數是不真實的,這是相機的成像原理決定的,前期不能解決一切。
誰都看得明白相機和人眼有巨大的構造差異,相機是電子、機械、光學工業(yè)的產物,而人眼是活生生的肉體,因此,相機一定會受到性能的制約,至少在如今的科技水平下會受到制約,而且制約相當之大。
相機和人眼最顯著的區(qū)別就是寬容度的區(qū)別,人眼的寬容度遠遠超過相機,因此在逆光時,人眼可以同時看清天空和人物面部的細節(jié),而相機不能,天空曝光正常,人物則會黑成一片剪影,人物曝光正常,則天空會是白茫茫的過曝,毫無細節(jié)。
這種情況下的照片和人眼視覺有著巨大的差異,請問這是真實還是不真實?如果希望畫面和人眼所見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基本的選擇,一是靠后期還原人物(天空正常曝光時)或天空(人物正常曝光時)的亮度,二是在拍攝時使用閃光燈(此時我想問一個問題:在前期添加人工光源,是真實還是不真實?)
除開寬容度的區(qū)別,相機電子系統工作時產生的噪聲,此噪聲不是噪音,而是指電子信號傳輸過程中產生的無用的雜波,這些噪聲反映在照片上就是一些雜亂無章,十分難看的污點,叫做噪點。人眼不是電子系統,自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噪點得靠后期技術去除,如果不將噪點去除,如何稱得上真實?
除開寬容度和噪點,還有鏡頭工藝帶來的問題。鏡頭的主要構成部分是鏡片,而人的眼睛上并沒有任何一塊玻璃。因此,受到鏡頭的設計和制造工藝的制約,光線通過鏡頭到達機身完成成像的這一過程中也會出現失真,比如炫光、鬼影、畸變、暗角、紫邊等問題。這些問題同樣不會出現在人眼之中,所以,如果不通過后期糾正這些問題,又怎么談得上真實?
因此,倘若追求的是“所見即所得”的真實,那么不但不應該排斥后期,反而需要張開雙手擁抱后期。
攝影是否需要真實?
讓我們拋開在第一個問題中就已經闡明的“照片本不真實”的結論,來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攝影到底需不需要真實?
很顯然答案是不需要。攝影是一項藝術,而不是一門技術,有句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那就是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然是藝術,那么就要從現實中去提煉、去升華。攝影師創(chuàng)作時也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法(例如夸張、對比)去強化情感,表達思想,這和繪畫、寫作并無二致。
因此,梵高的《星空》,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都不真實,但并不妨礙它們成為名作,那么為何不能允許攝影藝術有一點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呢?攝影分為很多種,新聞攝影不造假是職業(yè)道德,但商業(yè)攝影和藝術攝影不讓用點藝術手法,就太過鼠目寸光了。
不經人工后期的照片就是原片嗎?
沒有例外,答案還是否定的。受到不同品牌、不同檔次的影響,每款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就算不經處理也是千差萬別,但沒有什么確切的標準去衡量誰比誰更“真實”一些。
尤其是傻瓜相機和手機,在用戶完成拍攝后,設備就已經通過預置的算法對照片進行了后期處理,只是用戶并不知情,這也是很多剛入手單反相機的新手會感覺單反拍出來還不如手機好看的原因,手機幫你后期過了,你不知道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