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普通會員 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1-3-25 16:41 |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
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x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她跟蹤拍攝了農(nóng)村孩子,小鎮(zhèn)青年,國際大都市里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讓你看到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現(xiàn)在讓我們從最開始的2009年,展開時間線。
家.jpg (260.02 KB, 下載次數(shù): 406)
下載附件
2018-7-23 09:49 上傳
01
2009 農(nóng)村女孩馬百娟
家1馬.jpg (272.96 KB, 下載次數(shù): 424)
下載附件
2018-7-23 09:49 上傳
甘肅白銀市會寧縣,野鵲溝小學。
馬百娟沿著土路步行來到學校。
老師是個農(nóng)民,識一些字便抽空來教書。這間學校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教起來不是太費力。學生雖然少,但老師同樣很認真。
“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么要上學?”那是馬百娟父親的看法。結(jié)果馬百娟在家呆到10歲,直到校長出面游說,她才背上了書包。
一口井,一條路,一間商店,一所學校,組成了野鵲溝,這個地方僅僅以一個地名存在著,就像活在這里的人們,根本無人在意。
小如棋盤的課堂里,一塊黑板,四面白墻,墻上掛著視力表、校訓。
老師用摻雜著西北黃沙味道的方言:“馬百娟你來讀一下?!瘪R百娟讀著課本,眼睛亮亮的,藏不住的笑意。
游戲時間,兩排瓦房圍成的水泥地上,孩子們圍著一個籃球,像四五個面團和氣地撞來撞去。
不用去學校的日子,馬百娟已經(jīng)是家庭勞力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雖然她沒有足夠的力氣,只能以自己的足底為圓心,將身體前傾時的全部重量壓在麻繩上,才拉動了這頭驢。
馬百娟像是驢子,驢子也像是馬百娟,他們彼此較勁。
拉扯麻繩,解扣,拎起桶,身體搖晃了一下又穩(wěn)住,馬百娟打上來一桶的水。野鵲溝的人一生只洗兩次澡,水很珍貴。
馬百娟的爸爸60歲,臉像是野鵲溝溝壑縱橫的一張地圖,媽媽有智礙。哥哥14歲便出去打工。幾個人人圍著一張矮小方桌,就著一碟咸菜,默默咀嚼。
雞蛋、文具、牙膏,野鵲溝的雜貨鋪什么都賣。馬百娟拿著一疊皺巴巴的紙鈔,向老板一樣樣講清自己要的——自動筆鉛筆芯,一個五毛,兩個大數(shù)學本,一共三塊二毛錢。回去的路上,她像吃糖果的孩子一樣滿足。
裝上新買到的自動筆芯,馬百娟和同學們,蹲在山頭畫畫,畫出他們夢想中的一切一切。
老師用含著黃沙的方言說,“我們今天來學習《我的家鄉(xiāng)真好》?!?br />
白紙黑字印著的課本,馬百娟不會去質(zhì)疑,雖說這里描繪的家鄉(xiāng),和野鵲溝并不一樣。
還是在土坡上,馬百娟念自己的作文,她說,“長大后去北京上大學,然后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里買面,因為面不夠吃,還要挖水窖,因為沒水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