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人妖在线视频_国产精品无码不卡麻豆_日韩一片二片在线观看_午夜精品美乳AⅤ高潮爽

搜索
返回文學沙龍
發(fā)新帖 回復
查看: 3228|回復: 10
收起左側

曾侯乙尚龍與其文物的龍飾藝術

[復制鏈接]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發(fā)表于 2019-3-1 11:1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x
    黃 敬 剛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九期載
    [作者簡介]黃敬剛(1957—),男,湖北隨州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名物制度及文化史研究。
    [摘 要] 曾侯乙墓素以出土文物數(shù)量眾多,器物類型較全而著稱。器物的造型(含附飾、器座)、紋飾均折射出對龍文化的崇尚。
    [關鍵詞] 曾侯乙 尚龍 文物 龍飾藝術
    [中圖分類號]K8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1X(2006)05-0000-07
    龍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靈物。姬姓曾國分封南土,承傳周制,尚龍之風獨顯。曾侯乙潛心監(jiān)制的編鐘聞名于世,妙手鑄成的金文篆書如走龍蛇。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絢麗多姿的漆木器、玲瓏剔透的玉器無不是花紋龍蛇密布,不難窺見曾侯乙尊祖尚龍之良苦用心。
    一、龍飾藝術母題之淵藪
    中國古代關于龍的傳說流傳甚廣,據(jù)《左傳》記載:“太皋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庇帧锻ㄨb外紀》記載說,太皋部落的官號有飛龍、潛龍、居龍、降龍、土龍、水龍、青龍、赤龍、白龍、黑龍、黃龍等。而將龍與夏人掛鉤的尤多。《禮記?明堂位》:“其勺,夏后氏以龍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這些只是傳說中龍作為中國古代先民或其中某個支系圖騰崇拜的最遠追溯。
    據(jù)現(xiàn)有資料,文物遺跡中較早的龍形象主要有遼寧阜新查海石塊龍(距今7000-8000年)、河南濮陽西水坡蚌殼龍(距今6400年左右)、湖北黃梅縣焦墩卵石龍(距今5000-6000年)和內(nèi)蒙古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距今約5000年)。二里頭夏文化出土有龍紋飾器物,山西平陽陶寺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有彩繪蟠龍?zhí)毡P[1](第3-20頁)。上古禮器的基本功能就是祭天祀祖,因此禮器紋飾的含義也常與祭祀有關。原始宗教觀念是將猛獸視作巫師通天的助手的,故禮器上常常繪畫龍、虎紋飾,甚者則以動物作為禮器的造型,如商晚期的龍紋觥、西周的虎尊等。主要的龍類紋飾種類在西周已較齊全,但施用中以明晰粗獷型線條為主。東周時期器物的龍類形制和紋飾承自西周,但對紋飾的母題表現(xiàn)進行了一些改革,如復雜化、小型化、紋飾遍地、附飾的使用、龍鋪首的運用等。紋飾模印的采用,使得分工更加專業(yè)化,大規(guī)模和標準化 更容易實現(xiàn)。從侯馬期開始,不再采用西周晚期的一些母題,出現(xiàn)了新視覺的沖擊,蟠龍紋的使用更加普遍,龍紋飾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
    英國學者貢布里奇(E.H.GOMBRICH)指出,古代文化中的藝術隱含了為了獲得宗教儀式所特許魔力的效驗。藝術的視覺圖像(包括它的圖案、形式、風格)對觀察者只是傳遞信息的代碼和符號。人們能根據(jù)自身的社會經(jīng)驗來體會意義,喚起某種心境或找到效驗[2](第4頁)。中國青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青銅器是政治權力的工具,它除了在器物的形制、組合關系方面有明顯體現(xiàn)之外,在藝術母題方面也會有所體現(xiàn)。上古流行的諸神弄蛇及乘龍的觀念,更可能直接來源于當時的巫術形式。人類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刀耕火種的灌溉農(nóng)業(yè)使得人們對鬼神有強烈的心理依賴和敬畏。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nóng)業(yè)國,天氣的陰晴旱澇直接控制著農(nóng)作物的生長,而農(nóng)作物的好壞又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命運。因此,自遠古以來,祈雨就是巫術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在古人的觀念中,龍既是一種能影響云雨流佈的神獸,于是也就成了祈雨巫術中的主角,對興云致雨的神靈崇拜因此指向了半陸生半水生的神奇動物——龍。商代祈雨巫術在焚巫、尪的同時,又使用龍,龍形玉雕“瓏”因而流行?!墩f文》:“瓏,禱旱玉也”。瓏很可能正是祈雨巫術中巫師所用的一種禮器。
    早期宗廟禮器上曾廣泛使用人獸母題,后來經(jīng)多次抽象之后而發(fā)生了以龍鳳蛇虎蛙等的簡化形象為直接的紋飾母題。龍紋飾的提煉并實現(xiàn)多樣化,正是與這一過程相輔相成的。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0:35 | 只看該作者
    二、曾侯乙墓文物龍飾藝術的審美價值
    編鐘是曾侯乙所鑄造的最為宏大精美的青銅樂器,有65件,在鐘架構件的銅人圓形底座上,飾一周淺浮雕蟠龍紋。底座的主體部分,分上、下兩圈側臥著十六條高浮雕蟠龍,龍身之上又盤繞七、八條形態(tài)各異的小龍。鐘架圓立柱座則以一尊盤臥的龍身為形,其身盤繞兩圈,正中簇著昂起的龍首。這些龍首雙目外鼓,長舌卷曲外侈,口生獠牙。龍有雙足,均見五趾。龍蛇密布其上,彰顯出唯龍獨尊的政治文化。編鐘橫梁兩端也鑄有透雕的龍,側身龍與仰身龍盤繞共舞。第二層(中層)與第一層造型相類,橫梁上的鏤孔青銅套仍然以龍紋為主。整個編鐘構件中,以龍為美,以龍傳神,龍是裝飾美化編鐘橫梁的主體花紋。編鐘正面和反面都鑄有龍蛇圖案,并布滿淺浮雕蟠龍紋,舞部正中有復式鈕,鈕飾為兩對蟠龍對峙,其下一對回卷龍尾,其上一對引頸對銜的龍首。[3](第80頁)舞部以甬底為中心,劃成對稱的四格,浮雕著繁細而又密集的龍身。如果仔細觀察編鐘枚間,會發(fā)現(xiàn)鼓部均浮雕蟠龍紋,有整齊對稱之美感。龍的鑄制精細別致,尤其首、身、尾,線條清楚,眼、鱗、爪刻畫得維妙維肖,龍與龍相較形態(tài)各異,游龍蟠龍氣象萬千。
    與此相應的是,編磬磬虡(架)也使用了一對長頸翹首的龍形。
    此外,舉凡青銅器、玉器、陶器之造型、花紋均大量施用以龍紋為母題的裝飾體裁,以美化器身,體現(xiàn)神奇與莊嚴。
    漆木器共出5012件,生活用具、兵器、樂器的髹漆光彩奪目,圖案細致逼真,構圖新穎奇特,有以透雕和整木剜成的精品,也有浮雕或透雕杰作。漆木鴛鴦盒,其蓋有浮雕龍紋,首略上翹,尾平伸,作蜷曲狀。漆棺蓋頂上浮雕三條龍,互相蟠繞。這些浮雕的龍首、耳、目、嘴、角均刻畫入微,龍身的鱗爪亦雕刻細致。其龍身互相蟠錯,或隱或現(xiàn),再加上鮮艷奪目的彩繪,猶如浮云逼真生動。[4](第367-389頁)曾侯乙墓漆器上的龍紋,就有雙首龍、單首雙身龍、人首雙身龍、三首龍、人首四身龍、鳥首龍、鳥龍共身、冀龍、青龍(圖一)等不同的形態(tài)。[5](第296頁)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概括歷代畫龍之狀:“析出三停,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币源藢φ漳怪鲀?nèi)棺所畫之龍,仍遠不及外棺所繪復雜。
    曾侯乙墓整理者認為:“漆器彩繪中還有鳥獸形和幾何圖案,最具有特色的是繪龍。墓主棺花紋中,以龍占主要;樂器如編鐘所飾全是龍;青銅禮器大部分也飾龍;有玉器也雕成龍形;漆木器和一些馬胄上都繪龍。龍紋是此墓主體的風格,真可謂雕之以龍、塑之以龍、刻之以龍、繪之以龍,飾之以龍?!盵6](報告第367-389頁)
    曾侯乙其名“乙”字呈龍形。見于出土文物龍有四足,細頸長尾而秀美。曾侯乙墓出土編磬虡為長頸龍,就是龍的一種。從龍或蛇的首尾看,引頸向上呈 (乙)字形,與編磬虡長頸龍極為相似。構圖造型,美觀流暢,是一個 (乙)字龍形的展示。曾侯乙之名 (乙)字與龍有密不可分關系。這就是以龍作為實物的偶像崇拜。
    曾侯乙銘文內(nèi)容涉及面廣,唯有 (乙)字呈龍形的妙處,若把編鐘銘文排列細看,均是以長頸翹首向上而尾扎地的 (乙)字形,正是曾侯乙墓出土銅器銘文(乙)字形體的特征。凡豎、撇、捺多以龍形的 (乙)字狀,有些字體整體或偏旁又有“龍”字風格,字體秀麗流長,有屈腰跪腿行禮的動態(tài),盡量向 (乙)字形體變化,少量有直下作為點畫的單豎,除“下”、“王”有無法擺脫中心線的作用外,只要有對稱的筆畫豎,均有 (乙)字狀,是其它銅器銘文字體不可多見的文字奧妙。筆者把曾侯乙之名 (乙)字,歸納為龍形 (乙)字體。
    從美學角度著眼,這種龍形 (乙)字體貫穿了整個曾侯乙銘文書法藝術中,如奔騰不息的洪流,以流暢為美、以勻稱鐘秀、以莊重為力、以精骨為神、以完美為奇,象一條龍游于水中,又如候鳥立地翹首窺視前方,正如漢陽諸姬的龍首,時刻警覺來犯者的聲息。這種文字的產(chǎn)生,是一個時代社會與精神文化的縮寫?!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痹钊∶?(乙)表明他是一個雄心大志者,時時刻刻要尊為龍首。文化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厚重的經(jīng)濟基礎上,包括楚國的文字、齊國的文字、吳越諸國的文字,稍加類比,尚無一例能超過曾侯乙銘文書法藝術水平的。就是把最接近曾侯乙文字的中山王墓出土文物銘文拿來相比,其風格顯然不同一軌,更找不出 (乙)字尚龍的風格來。此為書法大師在乙與龍之間獨具匠心 的創(chuàng)新理念,神態(tài)意趣與風格遠遠超乎同時代任何一國的文字。[7](第1081頁)此則光耀出曾侯乙尚龍的心靈之火和生命的燭光。
    曾侯乙銘文中,體現(xiàn) (乙)字體的文字,有正“乙”字,有反“乙”字,有倒“乙”字,其書寫特點,均以 (乙)字融匯在銘文書寫技巧中。曾侯乙編鐘上的銘文 (乙)字,與楚王送曾侯乙的镈鐘相比較,(8)(第185-191頁)。镈鐘銘文中“乙”字,尚無龍的風韻,也無曾銘的霸氣,更不見翹首引領之勢。
    一言以蔽之,曾侯乙崇龍的例證為探索曾侯乙之名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只要稍加梳理就不難洞見,其中懸而未解的奧秘。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0:55 | 只看該作者
    三、曾侯乙墓文物多用龍飾的文化意蘊
    考諸古典文獻,龍多被我們的先民神化和尊崇?!墩f文?龍部》:“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只要談起龍形,人們大約是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似蛇、?;蚧㈩^的奇怪形象來形容,斷難勾畫出一個準確的“模特兒”。但對龍的習性的描述卻比較一致:能水中游、云中飛、陸上行,能夠呼風喚雨,行云播霧。直到地下的恐龍化石出現(xiàn),總算見到實物,但是否即中國古代傳說的龍,遽難認定。
    從最早的紅山文化大型碧玉豬首龍算起,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代的出土文物中已多見龍形,但是像曾侯乙墓文物這樣不厭其煩地大量使用龍形、龍紋作為構形或裝飾,卻仍然是少見的,自有其文化意蘊。
    曾侯乙墓文物的藝術特色由時代變革、地緣關系和器物制作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等因素決定。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變革思潮要在物質(zhì)文化上表現(xiàn)出來,它引起了曾國器物裝飾風格的轉變。曾國與楚國毗鄰,處在南北文化的交匯點,文化的縱向濡化和橫向傳播隨時都在進行,使之器物兼有南北特點。曾侯乙的國君身份和其國力強大使其器物必然是集體意識和情感的體現(xiàn)。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1:10 | 只看該作者
    (一)曾侯乙墓文物龍飾風格與時代特征
    春秋晚期是青銅器制作空前發(fā)達的時期,紋飾種類甚多,風格總的傾向是追求精致細密,以繁縟為美,交纏各種龍蛇紋占有支配的地位,其構圖有單體糾結或各種形狀的交纏復合,排列成繁雜的四方連續(xù),這種紋飾是在春秋中期同類構圖基礎上加以微型化而發(fā)展起來的。其龍紋大都是文獻中所記載的卷龍或交龍之類,有許多紋飾是龍形的縮微,有的還是變形縮微,因為圖像縮小到只有用極細的雙鉤來顯示其結構,具體部位的表現(xiàn)只能省略變形了。如果以單獨的龍紋為母題,則圖像成為帶狀交纏,而龍的構圖也很復雜,體軀上往往飾以細密而均勻的雷紋,智君子鑒和鳥獸龍紋壺等都有很典型的紋飾,山西長治、長子等地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以及侯馬鑄銅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陶范,頗多此類紋飾。那種有回旋狀小羽翼密集的變形龍紋,其體軀多省略,主要表現(xiàn)頭部和突起的羽翼,是飛龍的紋樣,整體看來如無數(shù)刺粒狀,吳王光鑒、吳王夫差鑒、令尹子庚墓的甬鐘等,都有這類紋飾。前一類紋飾的流行地區(qū)大約以中原三晉地區(qū)為主,后一類紋飾的流行地區(qū)大約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主。
    曾侯乙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他所使用的器物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同時期的龍紋施用狀況。龍的構形在各種器物上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如玉佩作卷龍,過濾器作臥龍,鼓座、銅熏香器、銅鎮(zhèn)作糾結盤繞的龍,衣箱龍飾則是群龍嬉戲互咬。附飾作蟠龍,以浮雕為主要手法,兼用圓雕。器物承重足多用龍的變形。器物多飾已經(jīng)簡化的龍紋,既有龍紋、變形龍紋、蟠龍紋、蟠螭紋、夔龍紋、勾連龍紋等,又有組合紋飾鳥首龍紋、龍鳳勾連紋等,此外還有以陰刻手法勾勒的龍形(衣箱)。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5#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1:25 | 只看該作者
    (二)曾侯乙墓文物的飾龍風尚繼承了中原文化崇龍的傳統(tǒng)
    華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面對生死與成敗,白天與黑夜,寒冬與炎暑,風云與雷電的自然規(guī)律,演繹出天神至上的思想觀念,因此,從所見到自然界中人類不可抗拒的動物,就奉為崇拜祭祀的偶像,如龍圖騰、鳥圖騰,以及北尚龍蛇,南崇朱雀(鳳鳥),這就為后來的龍文化、鳳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芻形。中原文化自古就有尚龍的傳統(tǒng),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史記?夏本紀》、《拾遺記》記有“豢龍氏”和“豢龍之宮”、“帝舜氏世有畜龍”等。又《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薄秶Z?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痹顺琮?,無疑是姬姓諸國崇拜周禮的傳統(tǒng),同時也是統(tǒng)治階級等級、權力和禮儀崇拜的自然流露。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2:00 | 只看該作者
    (三)曾侯乙墓文物龍飾風尚的地域因素
    在密邇于曾侯乙墓出土地的隨州厲山,傳說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出生地,炎帝神農(nóng)氏可能是信奉龍蛇文化的土著民族的先祖?!妒酚?五帝本紀第一》裴駰《集解》:“《易》稱庖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是為炎帝。班固曰:教民耕農(nóng),故號曰神農(nóng)”,《正義》引《帝王世紀》曰:“神農(nóng)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薄独ǖ刂尽吩疲骸皡柹皆陔S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nóng)生于厲鄉(xiāng),所謂列山氏也。春秋為厲國?!痹S)土著民族的先祖,深受神農(nóng)(龍)氏文化之熏陶,因此,尚龍之風在土著曾國早已根基深固。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7#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2:17 | 只看該作者
    (四)曾侯乙墓文物的龍飾藝術與禮制規(guī)范
    曾侯乙墓禮器裝飾紋樣大多與一定的禮制相關,而其中最能體現(xiàn)禮制規(guī)范的便是玉器。玉器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獨享的佳品,統(tǒng)治者視玉如寶,有君子于玉比德的美稱,見《禮記?聘義》??鬃釉唬骸胺蛭粽?,君子比德如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于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又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禮記?玉藻》)。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石器文物中,僅玉、石璧就有115件。其中整器作龍形的玉器、石器有40余件,如玉方鐲、玉石珮、單龍玉珮、谷紋卷龍珮、云紋卷龍珮、素面卷龍珮、素面蟠龍珮、圓雕龍珮、雙龍石璧等都是整體作龍形或以龍形為附飾的玉器。這其中以佩玉為主,體現(xiàn)了隨身佩帶的玉器與身份的息息相關。玉器表面的裝飾紋樣除谷紋、云紋以外,以龍紋居多。玉器精品中,四節(jié)龍鳳玉珮是以一塊玉料透雕成四節(jié)而成,上環(huán)為龍首,中環(huán)為龍背,下環(huán)為龍腹,再下為龍尾。此器共雕有七條卷龍,四只鳳鳥和四條龍,造型奇巧、紋飾精致,是極為罕見的玉雕精品。又如十六節(jié)龍鳳玉掛飾,器體是一龍,以玉環(huán)一節(jié)為龍首,其余各節(jié)均透雕成龍或鳳,龍身之上又雕有龍、鳳或蛇,實為古代雕龍玉之上乘精品。曾侯乙把崇尚之物龍雕琢在玉器上,成為佩戴之物,正如《詩經(jīng)?秦風》所云:“何以贈之?環(huán)瑰玉珮”。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2:36 | 只看該作者
    (五)曾侯乙墓文物龍飾形式與器類之關系
    我們注意到,整體構形作龍形的器物主要是玉器,青銅器則多見龍紋裝飾,部分大型器浮雕龍形附飾,而漆木器較少龍飾,其浮雕龍飾則往往是仿銅制作,織物紋樣中則以龍與其他動物的組合紋樣較多。
    青銅禮器是邦國重器,故多浮雕龍形附飾,龍紋飾種類多且細致繁復,主要有龍紋、變形龍紋、蟠龍紋、蟠螭紋、夔龍紋等,食器的龍紋則常附著于饕餮紋(獸面紋)。曾侯乙墓出土的織物中多見夸張的動物紋樣,以龍鳳為主題,數(shù)種動物合體的現(xiàn)象較普遍,較常見的是雙首龍,這與馬山1號楚墓的三首鳳、龍鳳相蟠和包山2號楚墓的三龍一鳳合體等紋樣類似。這種合體動物的題材是巫覡社會聯(lián)系性的宇宙論的典型反映。
    漆木器較少龍紋,但主內(nèi)棺是個例外,它所裝飾的各式龍形有單龍、雙首龍、一首雙身龍、人首雙身龍、雙首龍蛇、鳥首龍、鳥龍共身、三首龍、人首四身龍及四首九蛇等十余種549條之多,可謂極盡龍飾。
    龍飾在編鐘上的表現(xiàn)是紛繁多樣,神秘莫測。這是一種擬聲化的裝飾,在斡、旋、舞等部位以龍為附飾,以龍吟象征鐘鳴,正得聲形相應之奇趣。與此相應的是,琴瑟等弦樂器則飾以鳳鳥紋等。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2:53 | 只看該作者
    (六)曾侯乙墓文物的龍紋裝飾與類龍造型概觀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器物整體構形及器座、附飾作龍形者隨處可見,這是曾侯乙墓的一個特色,現(xiàn)分類列表于下。
    表一 曾侯乙墓整體構形為龍的器物
    暫缺
    表二 曾侯乙墓的龍形附飾(含底座承重獸)
    暫缺
    表三 曾侯乙墓文物的浮雕、圓雕龍飾及線繪龍紋飾
    暫缺
    以上所舉,只是曾侯乙墓龍飾之大概,對于大量施用的蟠虺紋和其他鱗蟲紋飾,暫未列入考察。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1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3:09 | 只看該作者
    四、余 論
    商周甲骨文就開始有龍字形象和徽號出現(xiàn),甲骨文中“龍”字,或是遠古先民曾目見之物,進而發(fā)展到器物花紋、建筑紋式和雕塑作品中大量使用,以龍為神靈,有“云從龍”、“飛龍在天”的說法,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特征。曾國崇尚龍文化是中原文化向南方滲透的重要體現(xiàn)。
    隨(曾)國有龍蛇吐珠之典,被后世傳為佳話,也堪為曾侯乙墓崇尚龍飾之注腳。今考隨州城內(nèi)有地名斷蛇丘。《后漢書?郡國志》記:“隨,西有斷蛇丘”。劉昭注曰:“古隨國。即銜珠之蛇也”?!痘茨献?覽冥訓》記:“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彪S侯珠久負盛名,曾侯乙墓出土有100多顆五光十色的玻璃珠,晶瑩閃爍,玲瓏剔透,大有隨侯珠的韻致。更巧的是,如同隨侯珠為蛇所銜一樣,曾侯乙墓所出珠玉多以龍蛇為造型,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
    樓主

    普通會員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3-25 16:41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1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9-3-1 11:14:30 | 只看該作者
    參 考 文 獻
    (1) 《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0.1.
    (2)H.U.貢布里奇.《藝術?現(xiàn)代》.載O.布龍訥.W.康澤R.科瑟勒克(編):《歷史的基本概念》.第4卷.
    (3) 《曾侯乙墓》[Z]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 《曾侯乙墓》[Z]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5)陳振裕.《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 《曾侯乙墓》[Z]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7)谷谿編:《中國書法藝術》[Z]. 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
    (8) 《曾侯乙墓》[Z].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桂莉)
    返回文學沙龍
    發(fā)新帖 回復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公司簡介 |  公司動態(tài) |  廣告合作  |  產(chǎn)品服務 |  誠聘英才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隱私保護 |  聯(lián)系我們  |  幫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