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在線鐘祥
. x, o- P; [+ ?+ V1 y; p近日,湖北省減災委員會、湖北省應急管理廳命名100個村為“湖北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村)”,鐘祥市有且只有1個村榜上有名。這個村就是:冷水鎮(zhèn)建設村。 ' J. O* n) _, ~/ o" m/ h/ H/ a
“湖北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村)”經綜合減災創(chuàng)建村自評,在各地檢查推薦的基礎上,通過省級評估驗收和社會公示,最終評選得出。這些都是綜合減災組織健全、應急隊伍完善、職責明確,應急預案、隱患排查評估體系和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完備,宣傳教育經常,群眾滿意率高,達到了全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qū)標準的社區(qū)(村)。
% n) h" F/ x+ h/ \7 I& B: {5 s* z: T3 {0 `9 N( Y
冷水鎮(zhèn) \ 建設村
) V v7 S3 p3 g5 k示范村 - c S/ B5 q8 H; K1 m
鐘祥市冷水鎮(zhèn)建設村,位于冷水鎮(zhèn)西北隅,東南與冷水相距20公里,西與荊門市子陵鎮(zhèn)接壤,北與鐘祥市雙河鎮(zhèn)、磷礦鎮(zhèn)毗鄰,版圖面積3.5萬畝,是北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村”,也是冷水鎮(zhèn)出了名的貧困村。村內地形復雜:山丘、盆地、洞穴兼有。近年來,通過加強“綜合減災示范村”建設,建設村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 {; {, F+ d* r
& o% T8 {( K+ _6 d. J
8 L/ B+ u5 @+ k: J- s
建設村轄區(qū)內具有獨特的“天坑地洞群、一村兩古寨”景致,另有高山小盆地、紅色搖籃遺址、古跡小碑林以及遍布村內的古樹花卉……構成了一個奇特而絢麗的自然風景區(qū)。 ! v( C% A0 d" g' C$ F
《鐘祥五千年》載:在冷水鎮(zhèn)有一處分布面積為5平方公里的奇異天坑群。據地質專家考證,這些天坑群形成于60萬年至100萬年以前。又載:這些天坑地洞,主要分布在建設村尚家沖(即三組),天坑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大的有800余平方米,小的僅有1平方米不等。有的地面為單坑,有的地面是雙坑,下到地下則合二為一。不論其形狀如何,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坑中有坑,洞中有洞,且坑坑相連,洞洞相通,洞底有水。這樣的天坑地洞群,目前在國內尚屬少見,應該說,具備良好的商業(yè)價值,適合開發(fā)成旅游景點。
7 ^1 [. L! z; e+ ]$ g
' A' \, v+ l# |- Z! H* `! N8 y {& J0 e0 A0 I; q0 F
該村的天坑地洞群,早年的《荊州報》以及《荊門晚報》、《鐘祥日報》等報刊均有報道。這里還有久負盛名的、深不可測的殺牛洞和鐘乳石異彩紛呈的玉乳洞(俗稱媽子洞)等(有待詳考)。 02 一村兩古寨 巍峨展風采 0 L1 m/ m( u7 `% f! h
/ U+ X# u# W) R4 T$ `
該村有兩座古城寨。一名大林觀寨,位于該村中部的大林山頂,因山頂古廟觀名大林觀,故寨名大林觀寨。現(xiàn)有水泥路通到山腳下,簡易公路直通山頂。山寨現(xiàn)存城墻260米,城高3-5米,建有南北兩拱門,門高2.2米,寬1.38米,城墻頂寬1.3-1.5米,全部用塊石砌筑,現(xiàn)存大部分完好。城中建有大林觀廟,分前庭和正殿, 供奉真武祖師爺,殿內外現(xiàn)存碑刻20余塊,其中碑載“大林觀自隆慶(1567-1572年明穆宗年號)重建”,距今442年。又載“為防匪患,城寨建于嘉慶五年”,即1800年,距今209年。 二是九泉山寨,因山上有九股小泉水而名,位于尚家沖(三組)盆地北部邊沿,與大林觀寨咫尺相望。
7 ], O) G' F7 g1 \4 e7 E/ `( }' [建設村有兩塊小盆地。一是李子坪盆地(四組)。人們一走進去便知是盆地。舉目四望,高山合圍,四面群峰似騰龍躍起,蔥翠欲滴。中間坪地上田連阡陌,溝路縱橫,交織出四季美景。尤以秋至,坪地谷子一片金黃,如詩如畫,蔚為壯觀。坪地邊沿散居著15戶人家,現(xiàn)已有白壁紅瓦的小洋樓冒出了樹梢,在綠樹掩映下,似玉女婷婷,清純美麗。 這里有一個位于坪地西北角引人入奇的大地坑,有史以來,不論是大雨滂沱,還是細雨霏霏,水都是從這里流走,而人畜莊稼萬無一失。 還有令人倍感神秘的不解之迷:不知是蒼天慈悲,還是大地恩賜,在坪地東南角的農田最高處,有一眼泉水,名曰“龍?zhí)?/strong>”。每當農田需水季節(jié),泉水就豐盈充沛,且余水外溢甚微。人們?yōu)榱顺浞趾侠砝萌托藿恕耙惶哆B三堰”,既攔雨水又蓄泉水,保障了坪地莊稼連年豐收。這里的人們吃五谷雜糧,嘗自然花果,飲山澗清流,頤養(yǎng)天年。 二是尚家沖(三組)盆地。這是一塊“隱形”盆地,外地人初來乍到,并不知道是盆地。這里有山谷、溝壑;這里有沖畈、水塘;這里也有農舍小院、且都是隨山繞路轉,形成的多個自然村寨。四周高山的分水嶺非圓亦非方形,且越峰跨巔,其山雨洪水,總是萬水歸宗,朝著盆地近乎中心的地坑奔涌。地坑竟成了尚家沖糧食豐歉和人畜安全的“主宰神”。 04 紅色搖籃 唱響北山 7 T: a" f; Y% O
5 S8 g" ^( c7 U; T# L% ?該村是北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北山革命的搖籃,這里走出了張明卿、劉培龍、周輔臣、汪右成等一大批北山革命的俊杰賢哲,同時也保護和支持了段玉美、葉堯若、楊潤夫、白云凱、從克家、許猛等黨在北山領導人及其革命活動,其功勛卓著,萬世景仰。
5 j7 x( S9 Y) Z% y2 e; y4 |/ n1 W2 n2 ^0 g1 G
5 Z. X, y3 T8 L% Z! Q* I
《荊門碑刻》載:“大林觀寨,存碑二十塊”。入編《荊門碑刻》一書的有“大林觀從來香火碑”、“伏以人稟天地”、“戊己圣母誥”碑等10塊。其中有“乾隆29年立碑(1764年)說:“金氣形成,四山璇繞,古石清流,異致非?!?。從碑文中足見自古大林觀寨山的偉岸雄姿,勝景怡情,氣象萬千,非同一般。 村內不僅此處存碑20塊,還散存有“連魚洞”石刻及多處墓碑。這些碑刻是地方歷史的見證,是書法藝術的寶庫,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建設村還有稀世珍奇——造型奇異的古柳王,年齡已有200多年,如今已掛牌保護。合抱的古銀薇;高大參天的三角楓;奇峰怪石的“鷹子嘴”;噴云吐霧的“幺姑井”等自然奇觀。 " X G2 b5 }" Z& V2 u) X
. Z) _1 G# o1 M6 G) G二百多歲的“古柳王” 卓兵 攝
. i. i# p$ ~6 b建設村村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愿以景點搭橋,以友誼鋪路,熱情歡迎各界朋友的光臨,期盼您用溫暖的手、大愛的心,扶持該村跨進新農村經濟大發(fā)展的快車道! 鄭重提示:愛護文物古跡,文明游覽!因該村旅游資源目前尚未開發(fā),網友自行前往游覽務必注意自身安全!
8 Z+ ]( ]& W0 y+ k7 P來源:云上荊門、鐘祥市紅色文化研究會、鳴謝陶文美老先生、網友“羅托祥子”
% f1 j& O/ E% C F1 u
' d9 t0 J, t0 z( d. { m- z
|